如果說,最初的心態還只是冷眼旁觀或幸災樂禍,那么現在,越來越多業內、業外人開始品讀雙方對罵的細節。比如360特供機到底是什么配置?小米手機利潤空間到底有多大?不同屏幕的效果到底相差在哪兒?CPU的處理能力和耗電水平到底怎么辨別?饑餓營銷又到底有幾分真或假……人們不禁要問:到底還有多少的“到底”我們不知道?!
吵,好!周鴻祎在微博中說:“有人批評我,說和雷軍對掐影響了企業家形象。不對,消費者增長了知識,提高了辨別手機好壞的能力。消費者不是傻子,能辨別信息的真偽。但沒有交火,信息就會被掩蓋,被忽悠的只有消費者。”雖然很難判斷其拉開罵戰的初衷,但結果確如他所言,那些年,我們一起挖也挖不出來的秘密,或許在兩人你來我往的文字間可以捋出一條清晰的脈絡,甚至找到答案。
這樣充斥著口水沫和江湖氣的罵戰,肯定是不為企業圈所喜愛的,但是對于消費者來說,廠商之間的罵戰或競爭越激烈,消費者的地位才越強勢。罵得狠了,競爭也自然狠了,企業更有動力和壓力去做好產品,而不是聯合起來喝茶開會忽悠消費者。在市場經濟中,企業家是要講道德的,但對于消費者而言,又很難將希望寄托在企業家的道德水準上。
盡管我們提倡講理不謾罵、揭短不嘲諷,但這畢竟是言論自由的高級階段,如果尚不能把握好分寸,便先如此下去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