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是觀察我們當前的互聯網,真正形成這種文明之風還有待時日,網絡謠言、語言暴力、"三俗"等現象仍然難以絕跡。除了監管機制不夠完善、網站內部管理不到位、管理責任不落實之外,部分網民的不理性,恐怕是造成網絡不文明行為的重要因素。觀察、分析一些案例,我們可以發現,源于部分網民"不理性"的表現主要有三種:
一是盲目跟風,缺乏理性思考,人云亦云,易受蠱惑。前段時間武漢市出現霧霾天氣,網上立即有人說是某處氯氣泄漏,也有人說是某化工廠爆炸,甚至附上了圖片。但后來有網友說"沒文化真可怕"、"如果是氯氣泄漏成這樣,泄漏處不知道毒死多少人了",也有人指出那張化工廠的圖片是半年前某新聞的配圖。然而,就在這樣的情況下,仍然有人相信了前面的謠言,甚至甘愿充當謠言的傳播者。俗話說"謠言止于智者",這樣的傳謠者,很明顯是不夠理智的。
二是情緒沖動,不愿理性表達,導致矛盾激化。這種現象在一些討論問題的帖子當中尤為常見,有些網民聽不得不同意見,不愿平心靜氣的討論問題,一言不合就爆粗口,引發更多的爭吵,結果把互聯網變成了語言的垃圾場。
三是蜂擁媚俗、夸張炒作,一邊對所看的內容表示鄙視,一邊卻還是點擊進去起哄、湊熱鬧。對此,曾是網絡紅人的"鳳姐"倒是一語中的:"我是網絡紅人,我是社會大眾捧出來的,是一個個網民頂帖頂出來的,所以這并不是我個人的低俗,而是社會。"
上述三種行為結合到一起,很容易形成"滾雪球效應",從而使網上的不文明現象得以蔓延、難以根除。當然我們不可否認,現實生活不可能十全十美、社會人生不可能盡如人意。大千世界,無奇不有,人上一百,種種色色,尤其在當前的社會轉型期,我們生活的現實社會,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、行為方式、個性心理都是多元、多變、紛繁復雜的,很多現實問題也是客觀存在的。但是,客觀存在是否應該都一定要公之于眾?是否應該經過理性的思維過濾、整理之后,再進行理性的網絡表達?對現實生活中難免的瑕疵、不足,是否一定要在互聯網上進行公開的鞭撻、指責甚至痛罵?都是值得我們審慎把握和妥善對待的。
如果我們對社會現實問題不做理性的思考、不做辯證的看待、不做負責任的評判,而是一味的求全責備、一味的盲目沖動、無端猜測、添油加醋、夸大其詞,甚至無中生有、以訛傳訛、成為謠言的傳播者,或者自覺不自覺的成為庸俗、低俗、媚俗的縱容者、支持者和追逐者,這樣只會使互聯網成為謠言的集散地、不良情緒的發泄場、三俗信息的中轉站,網絡文明將離我們遙不可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