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《第一財經日報(微博)》報道,中國移動董事長奚國華成立了一個改革創新領導小組,以重組業務,準備成立一個中國移動互聯網公司。在中國電信(微博)的八大應用基地陸續開啟獨立公司化運作的背景下,中國移動也開始專業化運營的步伐。中國移動在成立了獨立的終端、國際業務公司之后,有消息稱,中移動下一步將分拆之箭射向集團客戶業務、互聯網業務等。在中國移動內部,一場巨大的改革正在悄然臨近。
中移動變革從大一統走向專業分工
或許是順應那句“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”的老話,當中國移動現任董事長奚國華上任后,前董事長王建宙時代強調的“One China
Mobile”(一個中國移動戰略)已不再提及,奚國華時代更多出現的是“專業化分工”的字眼。
在前不久的半年工作會議上,奚國華正式拿出了成立“中國移動互聯網公司”的草案,在此之前,中國移動國際公司、中國移動終端公司,以及中國移動政企公司都已經先后成立。以終端公司為例,中移動終端公司于去年10月份正式掛牌,開展終端的定制、測試、采購、銷售和售后服務工作。其職責類似于聯通華盛、天翼終端公司。
除了在專業上橫向分工外,在縱向架構調整上,中國移動“改革創新領導小組”成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,中國移動互聯網公司的架構將會改變如今的“集團—省公司—地市公司”模式,變成由多個專業化公司共同存在的模式。大致思路是,先由廣東移動牽頭,將原來的互聯網基地成立互聯網公司,并擁有自己的董事會,下一步將其他的幾大基地也從各個省公司中剝離并歸入其中。
這同時也意味著中國移動“基地”模式的終結。中國移動從2010年開始嘗試數據業務發展模式,并形成了四川手機音樂基地、上海手機視頻基地、遼寧位置服務基地、湖南電子商務基地、廣東互聯網基地、杭州手機閱讀基地、江蘇手機游戲及12580基地、福建手機動漫基地、重慶物聯網基地等九大基地。此次變革被業界解讀為中國移動又一次中央集權運動的延續。
中移動變革意在謀后3G時代主動權
應該說,影響中國移動謀變的最大壓力還是來自于市場。移動互聯網給全球運營商帶來的沖擊已經很明顯,傳統的語音、短信業務正被即時通訊工具所蠶食。在國內市場,中電信和中聯通憑借3G終端、網絡的優勢在強勢崛起,中移動2G阻擊3G處境尷尬。
在市場占有率方面,中移動在步步走低。根據三大運營商公布的6月份用戶數據,中國移動的整體用戶市場占有率已經降到了65%,即使是在3G市場,中國移動的市場占有率也從一年前的45%左右下降到了38%。增長的壓力在地市公司層面表現得尤為明顯。
在業務結構上,中移動傳統的主營業務受新興移動互聯網產品沖擊嚴重。在三大運營商中,中國移動對手機語音收入的依賴性最高。根據中國移動公布的數據,其2011年移動用戶MOU(平均每戶每月通話分鐘數)達525分鐘,同比略有下降;語音業務收入達3642億元,占運營收入的比例為69%。
當運營商、互聯網服務商、終端廠商等多元化競合的格局越來越明顯的時候,產業價值也從管道向內容、從通信網向互聯網、從話音服務向信息服務轉移。隨著ICT變革的不斷深入,運營商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。
目前國內3G已經步入圈地與經營并重的發展階段,雖然目前在國內說后3G時代還為時尚早,然而中移動在4G
LTE領域躍躍欲試不斷壓縮著3G的發展時間窗。在網絡方面,中移動在加速推進TD-LTE的同時強化了3G基站的覆蓋,WLAN的建設等等,謀求多網協同;在業務的創新方面,中移動也希望能在移動互聯網業務模式的變革上有所突破,基地模式轉型互聯網公司就不是不斷嘗試的過程。在3G發展不利,4G尚未就緒的空檔期,中移動需要強有力的移動互聯網業務應對來自行業內外的諸多沖擊。因此,中國移動一系列大變局的背后是其謀求對后3G時代的爭奪。
多網能否“協同”是流量經營戰役關鍵
事實上,中國移動近期在網絡、終端、業務等方面的一系列舉措在后3G時代都能找到一個共同的落腳點——流量經營,路徑則是通過多網協同。
其實類似的策略在中國聯通(微博)身上我們的已經看得很真切了。自今年4月份以來,中國聯通先后推出了2G“隨意打”、“隨意玩”到近日浙江聯通推出的“隨意充”,從語音到3G數據流量業務,中國聯通寄望通過業務套餐的變革有效的整合2G閑置網絡資源聯通到3G,進而形成聯動優勢,以田忌賽馬式的差異化策略撬動國內運營業的格局。當然,從戰略意義上考慮,中聯通一系列的舉措更多的是圍繞著流量作文章,意在培養用戶流量消費的習慣,為流量經營夯實基礎。
從中國移動自身看來,四網協同能夠利用的網絡資源要比中國聯通豐富得多,中國移動擁有全球最大、最優的2G網絡,中移動3G的利用率在國內三大3G制式中算是最低的,換句話說,其拓展的空間還很大。此外中移動TD-LTE已經躍躍欲試,WLAN的布局也已形成了很大的規模。如果這些網絡能夠得到很好的協調利用,中移動流量經營的基礎應該說是相當牢固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