試想,如果“價廉”還能“物美”,誰還愿意掏更多的錢購買名牌產品?如果“物美”必須“價廉”,誰還愿意把產品做得比別人更好?所謂“天道酬勤”,不就是“一份汗水一分收獲”嗎?
在我看來,中國市場之所以低質劣質產品泛濫,與中國企業長期信奉“物美價廉”觀念息息相關。
中國到了必須糾正錯誤產品觀念的時候。
許多人知道,“無印良品”是日本的雜貨品牌,但是,中國消費者看到的卻是良好的產品品質,雖然號稱“無印”(“無印”的日文本意是“沒有品牌”)卻是不折不扣的“良品”(無品牌標志的好產品)。相信逛過“無印良品”的中國消費者都會留下這樣的印象,許多消費者甚至將“無印良品”視為自然、簡約、質樸生活方式的代表。
把“無印”產品做得像模像樣,這就是日本企業的精神;而不少中國企業,卻將品牌產品(這里的“品牌產品”泛指擁有品牌的產品,非指“名牌產品”)做成了垃圾。
中國生產的低端產品,那真是名副其實的低端。近年來,越來越多的進口產品進入我們的生活,為我們將中國產品與國際產品進行對比提供了機會。走在銷售中國產品的市場里,我常常會生出一個強烈的感覺:這些產品實在太低端了,低到以“能賣出去”為標準,完全忽視了消費者使用這些產品的感受可能是很痛苦。
實際上,生產這些剛剛及格的產品并不需要太多的技術,為什么我們生產出來的產品仍然如此低劣?以我們經常使用的衣架為例,中國企業生產出來的衣架,要么用材低劣要么工藝粗糙,而“無印良品”的衣架看起來要賞心悅目得多。
我們發現,很多時候,你生產什么樣的產品,實際上取決于你的觀念,就是你對產品持什么樣的態度?是“只要賣出去就行”?還是“必須給消費者帶來愉悅的使用感受”?大多數時候、大多數中國企業會不由自主地選擇前者。
再舉一個例子,在我看來圓珠筆芯的技術含量不會太高,就是這樣一種技術要求不高的產品,常常給我們這些寫字人帶來不小的煩惱,往往油墨沒用完就被扔掉了,即使勉強使用也是時斷時續,寫字成了書法的“飛白”表演。
為什么大多數中國企業熱衷于生產低端產品?表面上看,生產低端產品有很多好處:技術難度低,一般企業就能生產;對工人素質要求不高,無需支付較高的工資;低端產品與中國主流消費群體購買力匹配,易于銷售;低價產品有利于擴大營收,實現企業規模化發展,等等。
實際上,這都是淺層認識。只要稍加分析便不難發現,生產低端產品才是不折不扣的資源浪費,比生產高端產品的綜合成本要高得多,只是我們習慣上不把這部分成本算在企業頭上,但是,這部分成本要由社會及消費者承擔。
我們來算算低端產品這筆帳。
首先,低端產品的消費體驗也很低端,給消費者帶來的往往不是愉悅而是煩惱,這是多少錢都彌補不了的,用法律術語表述叫“精神損失”。現在的消費者,越來越重視產品的使用體驗,胃口越來越刁,如果企業仍停留在“滿足消費者基本功能型需求”(所謂“基本功能型需求”,即產品自身屬性決定的最底線功能,比如純凈水滿足消費者對不渴的需求,衣服滿足消費者遮蔽隱私及避寒的需求)層面,這個企業顯然OUT了。實際上,消費者越來越重視產品基本功能之外的滿足感,比如消費者購買服裝,不僅要滿足遮蔽隱私及避寒需求,還要穿著舒適,美化形象,甚至給人帶來自豪感。但是,低端劣質產品無法滿足消費者基本功能之外的需求,更談不上帶來精神的愉悅。這個可以用“馬斯洛需求層次論”來解釋。
其次,低端產品生產成本低,但使用成本及社會成本卻很高。所謂“生產成本”,主要指原材料及人力成本,低端產品一般使用低劣廉價材料生產,支付給工人很低的薪水,以此降低企業生產成本。所謂“使用成本”主要指這類產品生命周期一般都很短,比如一支品質好的圓珠筆芯可以用1個月,而低質筆芯可能用一周就壞掉了。還有,這種低質產品的消費體驗很糟糕,讓消費者的精神受到折磨,這也是要計入使用成本的。所謂“社會成本”就是為生產和使用這種低質產品,社會要付出很高的代價。比如,滿大街都是低端廉價汽車,這些汽車燃油不充分,排放明顯高于中高端車,對環境污染作用明顯。實際上,我們說到“社會成本”的時候,還有一層含義,那就是對資源的不合理占用,這里說的“資源”既有自然資源也有市場資源。仍以汽車為例,同樣多的鋼鐵、橡膠和塑料,制成低端車后就不能再制造高端車,從而拉低社會的產品結構。而一輛低端車跑在路上,就減少一輛中高端車上路的機會,這是對市場資源的占用。我一個朋友的兒子在網上訂購了一套打折的西裝,拿到一看發現作用粗糙根本沒法上身,直接扔進了垃圾箱。我認為,生產這種劣質西裝本身就是浪費。
“物美價廉”觀念主導下的中國式生產,惡劣的影響已經顯現,華北大部分地區持續霧霾天氣,讓人們反思什么行為導致了這一惡果?應該說工業生產(具體講就是油品不達標,城建不環保,汽車高排放等等)罪責難逃。實際上,各種假冒偽劣產品(包括有毒食品)充斥在我們周圍,讓中國成為地球人眼中的異類。中國經濟高速發展,中國人生命質量卻在急劇下降。在國際市場,“中國制造”的口碑同樣不容樂觀,雖有部分優秀產品開始改變“中國制造”的形象,但是,兩極分化的情況日趨嚴重。
在我看來,大量制造劣質產品,不完全因為我們的技術比人家落后,很大程度上因為我們的產品觀念落后了。仍以晾衣架為例,這種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的產品,按道理說我們完全可以做的和日本品牌一樣好,為什么我們仍然落后于人家?我認為不是我們能力不如人,而是我們觀念出了問題,是我們對產品的態度出了問題,是我們對產品的理解出了問題。我們的企業太急于掙錢了,以至于忘掉了它制造產品的目的是什么。
如果我們不盡快改變多年來形成的產品觀念(在我看來,中國大多數企業是以商業精神對待工業生產),未來我們在全球的市場處境只會越來越尷尬,沒有人喜歡高能耗、高污染制造出來的低質量產品。實際上,低端企業的處境的確變得越來越艱難,珠三角大批小企業倒掉與此有關。轉型,已經成為它們唯一的選擇。
實際上,消費者結構及消費觀念的變化,對那些以低端產品為主的企業越來越不利。在供不應求時代,消費者以“擁有”為主要目的;而今,我們早已跨入供過于求時代,主流消費觀念早已轉向“有質量的擁有”,這種改變來自兩方面的推動,一是社會購買力的大幅提高,二是網絡時代讓消費者擁有更多比較與選擇的機會,讓他們知道什么樣的產品才值得擁有。
對快的向往,把中國企業的靈魂落在了后面。多年來,中國企業信奉“快魚吃慢魚”理論,總幻想著產品早一天上市早一天獲利,普遍心態浮躁,鮮有踏踏實實做事者,這個可以局部解釋為什么中國誕生不出三星這樣的企業,誕生不出喬布斯這樣的企業家。這也是任正非對于中國來說尤其難能可貴的原因。
這一切問題的根結,都可以在“黑貓白貓論”那里找到答案。對經濟利益的過渡追逐,讓許多人放棄了對理想與信念的堅守,讓整個社會充斥著銅臭的狂歡,對社會價值觀進行洗心革面式的改造,還我們一個淡定從容的社會,已成箭在弦上之勢。
必須承認,我們這個社會病了,而且病得不輕。治療社會病的最好藥方,就是回歸信仰與理想的建設,我們不能在病態的路上走得更遠。
本文轉載自中國互聯網行業社交媒體-速途網:http://www.sootoo.com/content/398457.shtml